中国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商 欢迎您!

购物车 联系我们

肉兔养殖技术、市场行情、发展前景和养殖效益分析

   日期:2017-06-02     浏览:575    
 常言说的好,有同行没同利。就拿养兔来说,很多人发了财,有的人还发了大财,赚了大钱,但也有的人没赚钱,甚至亏了本。为什么这些人养兔不赚钱?根据大量的调查分析,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:

(一) 种群质量差,

农民在种田生产实践中悟出这样一个道理:“好种劣种,效益不同”。就说种玉米、种小麦,在60年代,一亩地收300千克玉米,200千克小麦就属于高产,而现在,高产玉米可达到1000千克,高产小麦可达到500千克以上,这就是种子革命带来的变化。养兔也是一样,饲养的品种不同,或相同的品种,但是质量差别较大,即便是投入相等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获得的效益却大不一样。

比如,饲养肉兔,优良品种或配套系70日龄体重可达到2.5千克,料重比2.7:1,而饲养劣种,或退化的品种,饲养5个月可能才出栏。如果是这样,料肉比将上升到6~8:1,不仅不能赚钱,还会赔钱。

拿养獭兔来说,优质獭兔皮一张可销售60元,有的可达到80元,甚至更高。而质量不好的皮仅能卖到15~20元,有的等外皮仅卖几元钱,甚至没人要。相比之下,都是一张皮,价值竟有如此大的差距。在这里强调,獭兔贵在皮毛,优良的种兔所繁殖的后代,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,其皮张质量可达到一级皮的标准,而退化的种兔,其后代无论怎样饲养,也不会有好的结果。
再拿毛兔来说,产毛量的差距也很大。高产群体,平均每只兔年可生产兔毛2000克以上,而退化的品种或群体,年产毛可能仅仅在250克左右。

以上仅仅是从不同质量的种群生产的产品在价格方面的差异。除此之外,优种人人抢购,劣种没人问津。优质兔产品市场广阔,而劣质产品很难出售。谁重视品种的质量,谁就抓住了养兔的根本,谁就有赚钱发财的希望。否则,养兔不讲种,等于瞎胡弄。

造成种群质量差的原因,一方面,没有购买优良品种,舍不得花钱,“图贱买老牛”,这样造成基础不好;有的不懂好坏,轻信他人,花高价买次兔;第二,虽然饲养的是优种,但是不注重选种选配和繁育,使种群逐渐退化。有的人没有育种意识,没有章法,杂交乱配,因而使优种逐渐失去优势;第三,购入了带病的种兔,使兔群不断发病,没有发挥优种的作用。

(二) 追赶市场走,朝三暮四

家兔按照经济用途的不同,可划分为三个类型,即肉兔、皮兔和毛兔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它们产品的价格随着供需矛盾的变化而上下波动,每种商品有其价格运行规律。致于饲养那个类型的兔,饲养什么品种,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,自己的优势条件而定。一般来说,首先应考虑当地的市场。比如,在南方兔毛市场发育较好的地方,以饲养长毛兔为主;在具有消费兔肉习惯的四川等地,最好饲养肉兔;在我国的北部地区,以饲养肉兔和獭兔为主。尤其是在河北省,全国最大的裘皮市场均在河北境内,因而,发展獭兔具有优势。而在山东省,兔肉出口任务较大,应围绕外贸出口作文章;此外,要有一颗平常心,了解市场运行规律,价格总是在不停地波动,不可能永远是高峰,也不可能永远是低潮。不为一时的下滑而沮丧,也不为一时的高峰而狂妄。

在这里,举一个典型的例子。河北邢台有一个养兔户,1980年至1982年发展毛兔,不远千里,辛辛苦苦,从南方高价购来种兔,繁殖扩群,规模不断扩大。眼看着自己亲手饲养的兔子活蹦乱跳,心里好不高兴!特别是月月有兔毛销售,货币开始回笼。不料,兔毛价格突然下滑,甚至销售受阻,上百斤兔毛压在自己手里,心里着急上火。而此时,正好赶上兔肉价格上扬, 在河北一带出现饲养肉兔热。他产生了改养肉兔的念头,想把毛兔全部处理掉。有人劝他:“别把毛兔都处理掉,留些好的种兔,以备东山再起。十年河东,十年河西,要看的长远些。”别人的劝告他没听,一气之下,把种兔廉价外销,部分种兔送人,最后处理不出去的毛兔,屠宰心里难受,再说毛兔没有多少肉,不值得。干脆,一个夜间,将剩下的兔子往门外一轰,“各奔前程去吧!”就这样,满窝的毛兔一夜之间全部腾空。又花高价购买肉兔饲养,经过一年的努力,肉兔饲养技术已经掌握,并繁殖了不少的后代,眼看着就要出售种兔和商品兔,不料肉兔又开始滑坡,而毛兔从低谷逐渐走出,兔毛价格回升。此时,他又气又悔,住进了医院。

这虽然是一个特殊的例子,但说明了一个问题:养兔要有一颗平常心,心急发不了养兔财。养兔不要追着市场走,追市场永远追不上,更不能朝三暮四。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,要适当压缩规模,借机淘汰那些质量欠佳的兔子,保留那些精华,为下一个高潮做好物质准备。当市场行情好的时候,要抓住机遇,扩大饲养规模,多繁快繁,以取得较大的效益。

(三) 仓促上马,基础不牢

近些年,一些下岗职工加入了养兔行列,一些饲养其他动物的养殖者改养家兔,甚至一些有钱的企业家、买卖人,也看上了养兔,因而,獭兔热,肉兔热,毛兔热,此起彼伏。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家兔,仅仅看到别人养兔发了财,就误认为养兔易如反掌,容易赚钱。因而,仓促上马,大投资,大规模。由于必要的准备不足,造成重大损失。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,仓促上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1.场地凑凑合合 有人在养兔之前没有充分的论证,随便找个地方养兔。有的是过去的鸡场、猪场,而又没有彻底消毒;有的临近其他养殖场或交通要到(公路、铁路),也没有搞任何的隔离设施;有的地势低洼,有的处于风口地带等等。这些都是不符合兔场建筑要求的,并为以后养殖带来麻烦。

2.笼具马马虎虎 兔笼是养兔的工具,而且种兔一旦饲养,终生在笼子里度过。所以,兔笼的质量对于养好家兔极其重要。笼具马马虎虎表现在:第一,尺寸大小不合理。有的过大,有的过小,有的过宽,有的过窄,有的过高,有的过低等;第二,笼网设计不合理。比如,底网过密,粪便不能漏下,造成卫生不良,消化道疾病和寄虫病发病率增高。底网间隙过大,经常将兔腿卡住,造成骨折,丧失种用价值。底网和侧网底部的间隙过大,子兔容易掉出,造成成活率下降,无谓伤亡增多;第三,笼具用材不合格,特别是底网,种兔的脚部经常与底部接触和摩擦,如果底网质地坚硬,很容易将脚磨破,造成脚皮炎而降低着种用价值,甚至失去种用价值;第四,笼具的制作粗糙。钉头、毛刺多,底板与笼体不配套等;第五,配套笼具不合格。如饮水器滴水造成笼内潮湿,饮水器不容易清洗,杂菌孳生,容易诱发疾病;饲料槽不合格,不仅浪费饲料,还容易造成饲料的污染;产箱不合格是造成子兔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3.技术稀哩糊涂 养兔的技术性强,实践性很强,各生产环节连接密切,技术的系统性和配套性都很有讲究。一般来说,没有几年的养兔实践,很难真正掌握技术。笔者调查,一些大的养兔场的老板,多数对养兔的技术认识不足,重视不够。有的认为读了几本书,技术便学到手;有的认为,参加过一两次训练班,便掌握了养兔的真谛。往往是说起来头头是道,做起来粗粗糙糙,指导别人指手划脚,遇到问题束手无策。这种半瓶子醋要不得。

4.兔群隐患多多 凡仓促上马的兔场,多数处于家兔行情好的时候起步。这时种兔的价格不仅高,质量也很难保证。特别是对于不很内行的人购买种兔,稍不注意,购入带病的种兔,为日后的饲养带来多多隐患。笔者接触过一些兔场,一开始就陷入了治病的怪圈。尤其是传染性鼻炎、皮肤真菌病(主要指小孢子真菌病)和蚧癣病,三种最难绝根的疾病,一旦存在,兔场难以安宁。无论如何,新建兔场应有一个健康的兔群。宁可多花钱,宁可少养兔,也决不可将病兔引入兔场。

5.饲料准备不足 常言说的好“养兔先抓料,越抓越有效。”而仓促上马的兔场多半是在饲料方面出现问题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:第一,没有固定的配方,有啥喂啥,随意更换,这是养兔的一大禁忌;第二,没有科学的配方,价格不低,效果不好;或质量次,效果差;第三,饲料原料把关不严,特别是粗饲料发霉变质造成大批发病死亡;第四,饲料原料储备不足,计划不周。特别是秋季没有准备足够的粗饲料,冬季或春季,青黄不接时,突然改变饲料,导致疾病。

6.人员训练无术 正如上面所说,养兔的技术性较强,而技术的实施靠饲养员。因此,饲养员的基本素质决定了养兔的成败。凡仓促上马的兔场,饲养人员多数是低薪聘用的农民。这些人多数没有养过兔,有的甚至没有见过兔,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实际操练,养好兔子是很难的。

7.盲目扩大规模 新养兔户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由小到大,逐渐适应,不断发展。在养兔之前先走访一些成功的养兔场,最好先实习一段时间。开始引进不易多,饲养一段后,一切正常了再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市场行情扩大规模。一些养兔失败的人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办事,总想一口吃个胖子,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,盲目大上,往往造成损失。养兔实践告诉我们,饲养规模大小不是简单的量的概念。比如说,老百姓在庭院里饲养3~5只,尽管没有什么精心的管理,但繁殖率、成活率都很高,发病率很低。而规模型兔场,虽然有严格的程序,严密的规章,精心的管理,科学的配方和饲料,其饲养效果总比不上小规模的家庭养兔(指一只母兔所生产的商品兔数量,投入和产出的比例等)。个体和群体是两个概念,规模饲养条件下,饲养环境发生了变化,个体之间相互影响都比较大,兔舍内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了质的变化,其小气候与农家庭院无法相比,一旦一只发病,就会造成对全群的威胁。因此,需要更高的管理条件和环境控制。盲目扩大规模的兔场,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、技术准备和物质准备,出现问题是在情理之中。

饲养多大规模成本低,效益高,笔者曾经进行过抽样调查。从单位种兔产出量而言,有随基础母兔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。即规模越大,单位产出量越低。小型兔场(兼业型)基础母兔30~50只效益最高。而对于中型兔场,基础母兔300~500只左右的效果较好。分析表明,小型兔场,非专业性养兔,基本上是以业余时间和辅助劳力为主,30~50只基础母兔所需要的工作量,约为二分之一个劳动力,一般家庭在不误农活的情况下可以负担。但超过这一数量,管理往往达不到应有的精细。而过小的规模,经济效益甚微,引不起足够的重视;对于中型兔场而言,一般为专业性养殖,由于从事养殖者多为非专业人员,即多由其他行业改转而来,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,加之我国养殖场总体的环境控制能力较差,规模越大,失误的可能性和发病的危险性越大。

但是,规模不是固定的,一成不变的,应根据每个兔场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、智力和市场而定。一般而言,在缺乏经验和技术的情况下,应严格控制规模,盲目大上,往往适得其反。

一獭兔场,饲养种兔408只,其中种公兔48只,种母兔360只。起初雇用6个饲养员,每人饲养基础母兔60只,种公兔8只。实行月薪制,每人500元,没有明确任务指标定额,完全大锅饭。这样饲养一年,平均每只种母兔提供合格种兔(3月龄2千克以上的种兔)13.5只,每人年提供合格种兔810只,折合每只合格种兔的人工成本7.4元。同时,年花费的医药费近6000元,每只种兔折合医药费14.7元。兔场不但没有赢利,还亏了上万元。后来,改用新的管理模式,解聘了两个饲养员,保留4个责任心强的饲养员,并增加他们的饲养量,每人基本工资200元,每提供一只合格种兔增加奖励工资3.5元。这样试行一年,平均每只基础母兔年提供合格种兔30只,效率提高了一倍。每个饲养员年提供合格种兔3060只,效率增加了2.78倍。饲养员的工资由大锅饭时的500元,平均达到1092.5元,收入增加了一倍多。每只合格种兔的人工成本由上年的7.4元降到4.28元,降低了42.16%。兔场的年医药费用开支为上年的46%,兔场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。

通过以上实例说明,养兔生产中,饲养员是决定的因素。只要政策制定得好,起到激励上进的作用,就能调动每个饲养人员的积极性,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。否则,事倍功半。

按道理讲,国营兔场,从人才、资金、信息、政策等方面来说,都具有其他体制所不能与之相比的优越条件,为什么还不如个体办得好呢?其原因复杂,每个兔场都有其具体情况,但从总的来说,多数国营兔场没有充分发挥国营的优势,而在管理方面的弊端得到一定程度的暴露。比如,人员机构庞大,吃饭的多,干活的少;想当家的多,愿承担责任的少;指挥的多,执行的少;享受的多,深入车间干活的少;有成绩争荣誉的多,有困难主动克服的少。以上是管理干部。就车间工人来说,越是长期工,养兔的效果越差。长期习惯于8小时工作制的工厂工作,对于整天没有明确上下班的养兔工作很不适应,难付出辛苦,难坚守岗位。养兔的利润是靠一点一滴积累,靠每个细小环节效率的累积,不仅靠苦干实干,还必须能干巧干。靠的是责任心,靠的是主动奉献。靠别人指挥,被动养兔,不会有好的效果。国营兔场效率不佳的主要原因还是大锅饭,失败是由于落后的管理体制,缺乏的是有能力,善管理的人才和有生命活力的激励机制。

个体兔场成功的多,失败的少,原因当然也是多方面的。尽管个体没有国营和集体那些优势条件,但有责任心、有事业心。谁的兔场谁负责,谁投资谁做主,经营好坏与自己的根本利益直接相连。尤其是在小型兔场,个体的优势更利于发挥。在这里,没有臃肿的机构,没有吃闲饭的人,一个人顶3个人干,干好了效益就高,干坏了效益就少,甚至没有效益。精心的设计,精打细算,没有丝毫的无谓浪费,没有争功现象,没有责任的推卸。如果雇用工人,必然将饲养效果与他们的待遇联系。如果为自己饲养,必然不遗余力,总是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效益。这样的体制下,没有技术可刻苦学习技术,没有经验可努力积累经验。工作说干就干,决策不拖泥带水。因此,其效率高,效益好。

合伙养兔也是一种较好的形式,它可以优势互补,利益共享。但实践告诉我们,合资办兔场的,善始善终的少。往往是在起步时、困难时,能以同舟共济,同心协力。而有一定成绩或效益后,逐渐暴露矛盾。矛盾日益激化,最终导致分裂。这不是绝对的模式,但绝非少数。起初的朋友,反目为仇。其原因固然很多,笔者在这里也说不十分清楚。但与人员的素质、养兔业的基本特征不无联系。

 


特别提示: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,真实性未证实,仅供参考。请谨慎采用,风险自负。


0相关评论